《The Economist》在语言方面的精巧使用和再创造堪称英语杂志最佳。它坐拥一系列牛津大学出身的总编辑,是学习英语写作的超级范本。
当然,对于中国来说,最重要的还是《The Economist》是所有英语考试的题源,包括高考英语、CATTI翻译证书、MTI考研、托福、雅思、专四专八、四六级、考研英语、GMAT、GRE等等。
如果能熟读并深刻理解《The Economist》每一篇文章的主旨和态度,那么几乎等于提前掌握了这些考试的出题方向。
如何阅读The Economist?
The Economist将读者定位为高收入、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。
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,因此对很多经济名词、专业术语,从不屑于做解释,比如“看不见的手”、“微经济理论”,有时候,大段地引用“法文”,使用拉丁语,也不翻译,所以The Economist对读者的要求也很高。
那如何利用《The Economist》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呢?主要存在精读和泛读两个概念。
精读指把文章吃透,从词汇,句式,结构,逻辑等方面入手,通过反复的推敲;泛读指快速阅读理解文章大意,重点在于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。
这两种对于考生来说都各有好处。当然因为考生时间有限,我更建议大家泛读,但如果碰到非常精妙的文章, 或者属于你知识盲点的文章,可以精读,不需要多,一周3-4篇即可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:既不会将时间浪费在大量的无关、无用文章上,也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盲区,定期补充自己的知识库。
学习《The Economist》有什么前提?
正如上面所说,《The Economist》对读者的要求很高,默认阅读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。
这是大家喜欢它的原因,因为相比其他杂志能学到很多知识,可以接触更高层次的英语。
但也是大家讨厌它的原因,因为经常遇到不理解的单词、句子,导致时常有挫败感。
小叮当在这里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开启《The Economist》的阅读,你需要先评估自己目前的英文水平。
经济学人属于高阶读物,是有一定门槛的,一般要求需要至少有一万单词的储备量,否则分分钟会让你崩溃、放弃,反而达不到学习的效果。
在阅读外刊或英文原著时,应该看i+1的书籍,i就是input的意思,i+1就是看的书比你当前的水平高一点就可以,只有读i+1的书才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,才能真正的学会语言。
所以如果你的英语基础不牢固,从百词斩开始,然后阅读一些简单的杂志报刊,之后再进阶到《The Economist》,而且多数《The Economist》资源还有MP3格式,大家阅读之余,不要忘了听一听,对英语能力提升真的是肉眼可见。
获得更多外刊资源,g、z、号:申友留学南京,即可获得超300G资源哦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